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官方推荐:2021年中国当代高层次书画艺术人才 ——范迪安、黄映元

发布时间:2021-03-25 16:52:59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陈欣 阅读量:
人物:范迪安【艺术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范迪安,男,汉族,1955年9月生于福建,1973年参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

人物:范迪安

【艺术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范迪安,男,汉族,1955年9月生于福建,1973年参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作品赏析】

《帕米尔高原石头城》

《海韵》

《红土绿源》

人物:黄映元

【艺术简介】

  黄映元,1955年生于四川南江,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共党员,退伍军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级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行业发展研究中心传统文化艺术行业高级研究员,中国行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荣誉副理事长,国家文化研究院理事,中南海国礼中心国礼艺术家,中国国宾礼特供艺术家,国家高级书法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荣获“全国劳动英模”、“全国首批传统文化艺术行业优秀人才模范”荣誉勋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殊贡献奖”。

  黄映元篆书作品先后入选2009年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在欧洲多国展出和交流,荣获“中欧文化艺术特使”和作品“金奖”;荣获2009年“和平女神杯”首届国际书画大展赛“和平奖”和第一届国际书画艺术大奖赛“荣誉金奖”;入选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国礼采购作品和2011年献礼奥地利国庆大典的中国国礼。2016年作品先后被北京八达岭长城、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国礼中心、中韩日交流协会等收藏,并镌刻在北京八达岭新长城;个人被聘为中南海国礼中心“国礼艺术家”,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评选为“中国十大最具社会责任感艺术家”。2017年作品先后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北京保利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展出;入选“《纪念中美建交38周年美国国家邮票》和中国邮政“《喜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国家邮票》。被特邀参加2017年和2018年全国爱国公益人物表彰大会并被授予“全国爱国公益人物”荣誉;被特邀参加2018年首届中国博鳌传统文化年度人物总结表彰大会并发表演讲,被评为“中国当代书法十大风云人物”。2019年作品先后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收藏;入选献礼全国“两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展出;入编《人民代表报》副刊——《我为两会代言特邀艺术代表》献礼全国两会;入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入选“庆祝中国和匈牙利建交70周年艺术展”在匈牙利国会大厦展出;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礼玉璧”书画图案(刘文西画、黄映元字),荣获新中国70周年“特殊贡献奖”和庆祝建国70周年“受阅纪念章”。2020年作品《沁园春.雪》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

书刚柔并济 显方圆通能

——记著名书法家黄映元

  中国书法作为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艺术,是唯一一种审美智慧高于意识形态的中华国粹艺术。作为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它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篆书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和书体,是诸体根本龙脉之骨,它以最具智慧的文字符号和书写艺术,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命脉和溯源。

  从古到今,篆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书家追随研习它,黄映元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修篆书数十年,承李斯之举,孝吴昌硕、赵之谦法,集篆、隶、楷、行、草诸书精华,追神韵之功,创灵动之妙。他以铁笔小篆线条的坚韧秀丽为筋骨,融入大篆金文的苍劲圆厚气韵,把小篆结体的秀美端庄与大篆笔墨的金石意味合二为一,形成了筋、骨、血、肉、气的五法综合,行笔以中锋为主,顺应笔画自然挥运,力求自然书写之势,尽显篆书书写的自然之美。他的篆书笔法独到,气韵贯通,神力彰显;线条遒劲流畅,上下笔法之间起承分明、气势连贯;结体寓方于圆,疏朗萧散,洋溢着清新空灵的气息。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篆书并非一味强调中正和匀称,而是在结体和笔画中融入了自己的风格,使其更加婉转流丽,敦厚遒劲,墨韵酣畅,形神兼备。所以看他的篆书,有峄山碑的劲健,但不会有峄山碑的呆板;有琅琊碑的饱满,但不会有琅琊碑的涩观。用劲笔大墨,把篆书写得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活脱脱的蛟龙飞凤凰舞,生机盎然,个性鲜明。

  王羲之云:“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心为书道之体,法为书道之用。真正的书家必是在下笔之前内心宁静,千思万绪早已聚于毫端。细观黄先生的书法作品,会发现字字显禅机,处处有禅意,这正是源于他内心的那份宁静入禅的心境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作为一位书家,他更是一个中华文化的学者。他认为,书法不是“独立”的艺术,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载体,习修书法必须扎根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去,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书法艺术是书法家心灵的艺术,是书法家精神和灵魂的艺术,书法形态是书法家生命的体现,书法艺术活的灵魂和自然生命力是书法家的本真,是书法艺术的永恒。

  “上追秦法方圆功,下开风气篆墨韵” ,著名书画评论家罗成如是评价。黄映元先生以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崇敬,博采古今书法艺术之长,深悟书道自然的真谛,经过多年的精深研习,其作品早已褪尽浮华,自成一格,至瑧至善。他那深沉雄健、苍劲古朴而又富有灵魂和无穷生命力的篆书,在群星璀璨的当代书坛显得尤为光彩亮丽,耀眼夺目。

  著名书画评论家 田继学

  2020年7月于北京

不遗余力修文化 功成高古传龙脉

——记著名书法家黄映元

  在书法历史上群星闪烁,常有专攻一体的大手笔。东汉蔡邕专攻隶书写石经,一体天下知。柳公权心正笔正写真书,柳楷传千古。米芾专攻行书,意气飞扬研山名如今已是值千金,吴昌硕一心一意写石鼓,笔墨圆厚无人敌。当代书坛,著名书法家黄映元先生专攻篆书数十载,功显卓越,名播遥远,与贤圣并功,成为可传书史的超能造诣。

  他的篆书是基于深厚的文学、文字学、书法文化的综成修养为基础的,所以笔法有底质,墨韵有底气,不是俗笔写着玩的浅水游戏,而是大家写成文化的高巅造诣。人们登泰山看泰山石刻,如今仅残存八字模糊,心中难免生有文化流失的遗憾。但是看过黄映元先生丰富多元的篆书作品之后,这种遗憾的空间会被压缩,因为他的这些篆书作品正好能填补篆书缺失的许多空白,让中华龙脉的源头不再有遥观而不得印象的空叹!所以说,精于篆书的高古创作,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书法造诣,也是民族文化得以承源的功德。

  他修炼篆书,有着非常开阔的广纳视野,在碑学严谨的基础上,左右寻源,前后取法,不把篆书作为孤立的存在而进行呆板的复现,而是把篆书当成一个可以绕而公转的文化核心,不断把甲骨文、钟鼎、隶书、魏碑、楷书、行草等等诸多形体的笔法结合进篆书的创作,让篆书一体在核心的位置上又持有开放的境界,融会贯通,再书奇观。所以,我们看他的篆书在结体对称法度严谨的基础上,会显观笔法和墨韵的丰富多彩。

  篆书融入隶书、魏碑、楷书、行草的顿挫节奏,行运有绞转,通过熟练的调锋之法,全面体现出中锋行笔的劲道圆厚。笔法的变化,让篆书在规整的框架内,又显示出磅礴的笔品张力。而这种张力的存在,在当代书坛并没有第二位书法家得成这种造诣,向前推吴昌硕与赵之谦的书法有此功力显成。当代写篆书,一般就是注意了笔法的柔性与圆性,他的书法却是刚柔相济,方圆通能,丰富的笔法正是汲取诸体的功成。所以黄映元先生的篆书一体,对当代书坛来说,具有鲜明的承前启后的集成要素。这就是他持开放的思路,酝酿篆书新风,食古而化进取开拓的标高造诣。

  更为可贵的是,他的篆书有用墨上更有独树一帜的表现水准。篆书不讲墨感事实上是一种书法的流弊,流弊的产生有客观的原因,主要是篆书缺少原状帖本供观瞻墨韵,无法可师。主观原因则是书法家感触能力不足,不能通过入心的揣摩去断想篆书墨韵的本来面貌。黄映元修炼篆书,虽然无帖本,但是他对碑字刻迹中的篆书有着极其通心的墨韵触生能力,观碑而悟墨,利用文化修养的极致功夫,把篆书本来应该有的韵墨变化揣摩成功,所以执笔写篆书,不但工于结体和笔法,也精彩于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篆书得墨韵五彩,飞白苍劲,可谓前无古人,今是来者!他的墨韵篆书,找到了书法基于碑学而创帖学气脉的通路,不仅仅是书法的成就,也是文化的功成!

  不遗余力修文化,功成高古传龙脉。他的篆书整体观感结体中正端庄,用笔平稳流畅,墨显气韵生动,在简捷爽约中写气魄宏大,举重若轻,流利飘逸。篆书传承秦风的威严,又加注个人书风的雄奇神采,仰观笔墨入庙堂,径入强劲最骨力,作为诸书之祖,显成千古不易之法!

  著名书画评论家 史峰

  2019年1月2日

【作品赏析】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