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处都应该是内心的感受——专访在下品牌设计创始人黄超
“小时候画的像才是一幅好画,会画画了觉得有自己的风格才是好画,直到有一天,我看了毕加索的传记,我才恍然大悟,好的设计,每一笔都应该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情感。”——黄超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来总结了自己对设计的感悟。
其实每一个人都会做设计,就像说话一样,也是对自己的观点的表达,只不过有人用汉语,有人用英语,有人用西班牙语,甚至是手语,黄超对于设计的观点十分清晰而又富有哲理,他认为设计并不存在真正的好与坏,设计是产品或者服务与目标消费者的接触点,也是桥梁。好与坏的标准是在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对比,设计的好坏不应该由评委来做评判,而应该和设计的受众群体来进行交流,并观察这种交流是否顺畅,来做评判的,在设计的路上,黄超先生似乎并不在意掌声和鲜花,如同他的作品,几乎看不到浓烈的色彩、夸张的构图,他似乎只是在用一种最浅显的“语言”来诉说他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融入到他的设计作品中。
记者:您是怎么走上设计这条路的?是自然而然还是一直都有一种目标感?
黄超:应该是比较自然的吧,就像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画画,每个孩子都喜欢捏泥巴,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我看到喜欢颜色的气球飘过树枝,那我觉的很美,因为年纪太小,没那么多的形容词或者成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欢喜,又想留下来这个念头,所以就拿起了笔把自己印象中的那一刻画下来,然后讲给家人听,可能就是“词穷”(笑声)。做设计也是这样,我们首先一定要对产品或者服务有深刻的理解,并且你真的觉得这个产品能帮助人们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有你这样的理解了设计的含义,才能做出好的设计。关于设计我的目标感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设计喜欢上产品,或者让好的产品能够服务更多的人。
记者:那您现在的目标感是什么?
黄超:现在就更简单了,那就是要生活啊,有孩子,有家庭,但是我觉得人到了40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心态上或者在做事情的目标感跟以前会有很大的不同。
记者:具体是什么不同?
黄超:就是目标感会不纯粹,我不是纯粹为了赚钱而设计吧,我想表达的更接近我的意念,而且也要兼顾到产品以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开始的时候的目标可能就是一种谋生手段,现在我觉得设计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根据产品的不同,消费人群的不同,我们要天马行空的思考,并最后落回到实际的技术手段上,总的来说,可能是创作出来的作品会给我更大的满足感,而不仅仅是为了钱。
记者:看您的作品我们大多数人会有一个几乎一样的想法——这个事我好像有过,那您是怎么记录这些想法或者场景的?
黄超:嗯嗯,这个其实就是我在给大家开创意会的时候讲的,设计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中你的敏锐度你的生活丰富程度都决定了你做设计时候思考的宽度。要做好设计,那这个作品一定不是一个单调的场景就能涵盖的,他必须是首先这个场景足够打动你,其次这个场景得有普遍性,最后你必须加入自己的思考,产品如何与这个场景连接?场景如何与消费者连接?他们之间会不会有爆燃的化学反应?我们怎么把这种反应引导到我们期待的消费者反应上?这也许就是“带着策略的枷锁跳舞吧”,只有这种收到某种程度限制的情感饱满到能溢出来了,这个作品才能真的打动人才能被人记住并且喜欢。所以就是多做训练,多思考。
记者:那技法和创意您觉得在作品中哪个更重要?我看您的作品除了正常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插画的方式来做设计。
黄超:当然是创意,创意是一个解决方案,他解决了从产品到消费者之间沟通桥梁的问题,技法是将这个方案用某种手段给表达出来,至于插画或者ps这些都是属于手段,之所以会用插画多一些,一方面我比较擅长画画,这对于做设计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优势,他可以不受图片的限制,所以思考的广度也会宽一些,另外现在图片的版权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是版权侵权的受害者,知道受害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允许自己做一个版权侵权的施暴者。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插画来说,大家的接受程度还是要高一些,毕竟大家都喜欢漫画、动画片嘛。插画相对图片来说能容纳的故事性或者传递的内容、信息会更多一些吧。
记者:那对于未来您的期待是什么?
黄超:是说设计吗?
(记者:不限于。)
黄超:设计上我刚才说了,那就坚持做下去吧,期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做到像毕加索那样“像个孩子一样画画”一样做设计,还有就是真真切切做到“每一处都是自己的感受”。
对于生活,那就是平淡吧,其实平淡最难得,就像镜子一样最平却也最能看清自己。活的豁达通透一些吧。
相关阅读
- 06-20“护獭行动”全面开启,探鱼携手红树林
- 06-16平安人寿守护百分百少儿的优点有哪些
- 06-16费毓恩先生被聘为利比里亚共和国驻华
- 06-16贝壳租房推出宁波“新青年计划”:品质
- 06-16助力毕业生安居就业 北京链家启动“
- 06-14粥小鲜加速布局线下门店,创业者迎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