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散文丨梁瑞郴:津市记忆

发布时间:2023-06-22 09:36:11 来源:中国访谈网 责任编辑:张国军 阅读量:
津市记忆 津市记忆文/梁瑞郴即便是一惊一乍,大呼小叫,他也无法听见,这个做粉的刘姓聋子及其后继者,在近百年变迀的历史中,为一碗米粉,殚精竭智,硬是将他做成食客的记。

散文丨梁瑞郴:津市记忆

 

5f6ecea59be08_副本.jpg

津市记忆

文/梁瑞郴

即便是一惊一乍,大呼小叫,他也无法听见,这个做粉的刘姓聋子及其后继者,在近百年变迀的历史中,为一碗米粉,殚精竭智,硬是将他做成食客的记忆。

一碗牛肉粉,半部津市史。

某年,中国作家书画院笔会在澧县举办,东道主为了让与会嘉宾一尝这刘聋子米粉,将早餐改在邻县的津市。

其时,店为陋室,众声喧哗,嗦粉之声不绝入耳,锅碗瓢盆齐声协奏。

为了让笔会众人能够有容身之座,澧县一大早便动用多人占据座位。记得当时占据了总店右边一长溜座位,一应粉面,摆满长桌,那阵势,恐怕不是大快朵颐所能形容?

陕西人王巨才,白描,挟秦风举箸,挥汗如雨,大战数十回后,踌躇满志,于不舍中走出小店,立于店外,久久凝视店牌,嘴中喃喃念道,笔会结束后,一定再来一次!

如今津市米粉,风行三湘四水,数十年不衰。

津市人确有杯水生波,尺幅千里之功。他们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撮尔小物中显机巧。小小一物,他做成极致,区区一品,他铸为名牌,历史总将他们定格在津市美好的记忆中。

那一缕清烟,总袅袅升腾于每一个夏夜,淡淡的,浅浅的,那是入肌之香,直把你送进梦乡。

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那是斑马牌蚊香独有的醇香,它是你夏夜不可或缺的伴侣,这种记忆入肌入骨,微熏而清新!

那一股鲜味,直入口腔,垂涎的甘鲜,久久萦绕于嘴里嘴外,这是提鲜的佳品,催味的颗粒,津市人不会忘记这叫"麦穗"味精。它也曾经统治湖湘的半壁江山,是一辈人久久不能忘怀的餐厨之物。

津市人的确少了那种横戈跃马,黄钟大吕的做派,但他轻歌曼舞,精致机巧,以滴水穿石之功,将澧阳平原上的一景一物,操持得风物宜人,闲适得度,它在表面的散淡中内蕴严谨,它在貌似的松弛中彰显劲道。

我们沿着毛里湖畔,在舒缓而闲适的行进中,夏雨洗尘,曼雾列嶂,那些微微起伏的山丘,连绵延展,在湖水的浸染中,青绿而雅致,每一段都是一幅山水的小品,充满江南山水柔雅之媚,婉约之美。

在高山大水的湖湘文化中,它的确是开枝散叶,别开生面一脉,它似乎少了血性,没有大江东去,湘水余波的气概,但它那种以柔克刚的风致,我以为注入了湖湘文化中另一种力量,另一种审美,使湖湘文化不独是打硬仗,扎硬寨,敢死磕的铁血的刚性之美。

毛里湖是如此的沉静,一碧如靛,只有夏风的吹拂,夏雨的拍打,它才惊起朵朵浪花,如同天女的洒落,有一种甜甜蜜蜜的味道,我隔着车窗的玻璃,去捕捉那惊起的瞬间,思绪也变得缠缠绵绵,那艺术的长卷在眼前晃动。自然想起湖畔的艺术集群,在神九堰竹篁与绿荫之间,簇拥着一群操弄艺术的人才,他们虽是4户,但却是津市新的时代艺术的范式。我突的想起五四时期的"湖畔诗派",也恰恰是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4人,但他们崭新的诗风,崇尚自然,清新的追求,无所遮拦的表达,天真烂漫的情趣,正是冲破封建藩篱的号角,是大自然鸟鸣,花开,泉流的协奏,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别开诗风。

当然,神九堰的艺术集群,与湖畔诗派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短短的逗留中,我拉长了思绪,在古今的观照中有所心得,他们复得返自然的生活状态,不正是一种追求纸醉金迷生活的悖律?他们操制古琴的状态,一雕一凿中,不正是中华大匠们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浮躁是社会的病状,而这里经年累月,为一琴而焚膏继晷的精神,不正是津市人创建品牌的精神?

我一直认为,艺术作为文化的一枝,并非单纯的审美和实用。任何一地精神的内涵,其外延一定是多方面的,它精神构成的成分元素,一定包含艺术在内的各学派的沉淀与启迪。

津市人的内生力量,品格,追求,创造,绝非无本无源,我数次往返于这座澧阳平原的小城,在慢慢的品味,琢磨,思索中,渐渐悟出一点道道。它那些经久不忘的记忆,那些曾经在一辈又一辈人生活中”网红"般的品牌,它那种反复打磨,一经问世便排山倒海式蔓延四方。我在药山寺,禅林竹院的参访中,似乎找到一种"骨灰级"的印象!

这座千年的古刹,它曾经的辉煌,使这数十里的河道之谷,佛光万丈,啸声遏云,如果说禅宗只是解脱,悟空,我以为是修炼禅宗的表象。

我一直认为,禅的修为,绝非定于一宗,它的静是可以续接儒道释,甚至墨、法。禅定,实则是修炼一种持久,坚韧,持着的内功,从而造就强大的内心力量,泰山崩于眼前而不乱。

我们来药山竹林禅院时,袅袅的梵音弥漫山林,飘忽不定的夏风,淅淅沥沥的夏雨,禅香四散,木鱼声声。虽然没有狂风大作,但在风的推挤下,竹林绿浪涌起,他们的摇摆,柔软而生动,在一伸一展中,表现出恒久抗压的活力,我想,这是否是禅院永久的活力,也可能是千年禅定积淀的力量,让津市人有了一种内生的动力,从而铸成工匠的品质,这种长久的积淀,润育,一变而为集体的意识,当他渗于血脉中后,无形中又会变成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沉积,累加,自然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这种上千年文化的积累,会在历史的淘洗中,成为一种最坚硬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可能是津市创新的最有力的支撑!

u=386415391,3117487021&fm=224&app=112&f=JPEG.jpg

梁瑞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曾任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文学风》杂志主编。著有报告文学集《一万个昼与夜》《毛泽东生辰印记》(合作),散文集《雾谷》《秦时水》《华夏英杰》《欧行散记》等。散文《远逝的歌声》获中国作家协会和煤炭部第二届乌金奖,《雾谷》获全国副刊优秀作品奖等。

作者:梁瑞郴
编辑     华光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原创热榜
周排行 / 月排行 / 季排行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