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蔡成建:推动以中医养生为重点的康养旅游产业

发布时间:2024-06-24 16:55:49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陈欣 阅读量:
  健康长寿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和人生热烈追求最美好的愿望,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理念的转变,独特且丰富的康养文化

  健康长寿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和人生热烈追求最美好的愿望,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理念的转变,独特且丰富的康养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满生机的康养旅游产业也成为朝阳产业,顺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全球康养旅游业形势的发展。

中医养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哲学人文特色思想。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古代的天、地、生、文、文、史、哲为深厚底蕴,在这种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医养生学,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问世,凝聚了前人的养生智慧和经验结晶,广泛吸取和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对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来,历代众多的医家、佛家、道家热烈追求养生,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在逐步发展的历程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医养生最具生命力,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的中医养生理论和实用方法,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和发展前景,为世界医学和人类健康长寿贡献一大创造性成果。

推动以中医养生为重点的康养旅游产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化体系,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举办“中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年”,支持举办国际性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展览、会议和论坛。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提出,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工业、农业、林草、卫生健康、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据悉,为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业融合,带动国内健康服务业发展,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原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建立了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工作的机制。2015年11月,两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下发了《国家旅游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在此基础上,共同组建了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专家委员会,并设置了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创建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并分别于2017年9月和2018年3月公布了第一批15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和第一批72家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高质量发展中医康养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结合旅游业成为传承弘扬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是新兴产业转化带来的新机遇,从以观光为主向兼顾观光和康养度假转变。与传统旅游方式相比,康养+旅游具有大众参与、体验性强、拉动消费作用强、促进强身健体、高端智能技术场景、“一带一路”密切合作等特点,推动康养产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文化体验等特色产业新业态,打造更多现代化特色小镇、特色中医药示范园、田园综合体、乡村休闲旅游区等绿色生态项目建设,使农民更多享受到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增产增收红利,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同时更充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生态和健康需求。

  江苏宏碧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董事长蔡成建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以新兴能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之路,为助力黄海新区滨海港片区快速度、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尝试。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出海门户,江苏沿海生态产业布局建设是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推动江苏沿海经济带生态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更是面向国内外不可或缺的示范窗口。

  展望未来发展,蔡成建董事长信心满满地表示,集团将继续紧紧围绕江苏沿海生态产业布局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需求,努力把更多关键技术、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助推国家新兴能源高质量发展作出企业应有贡献。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原创热榜
周排行 / 月排行 / 季排行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