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在篆刻中感悟《道德经》“知白守黑”是一种周到的人生态度

发布时间:2022-08-30 17:56:27 来源: 责任编辑:陈欣 阅读量:
  在篆刻中悟道,周洪江先生金石版的《道德经》新书上架,读《道德经》,品鉴印章,感悟人生。  《知白守黑--在篆刻中感悟〈道德经〉》,这本书用了83方不同形状、不同材质

  在篆刻中悟道,周洪江先生金石版的《道德经》新书上架,读《道德经》,品鉴印章,感悟人生。

  《知白守黑--在篆刻中感悟〈道德经〉》,这本书用了83方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印章,以篆刻艺术中的不同字法、不同章法、不同刀法,对《道德经》中的八十一章精华,进行了艺术性地表现,并附之作者自己内心的触动和感悟,从而形成了一部融金石篆刻艺术表现、链接经典哲学思想、展现自我学习感悟的文化作品。该书于2021年12月由国际华文出版社正式出版。

  @ 2022年8月27日《知白守黑》新书在厦门外文图书馆正式上架。

1、世人赞叹从《道德经》获得更多为人处世、亲子教育、经营哲学、政治高度的智慧

2、适读人群:所有家长、青少年、管理层、领导者

3、经营幸福人生,人生需要周全的思考

  你如果没有完整读过《道德经》,那你一定也听过:道可道,非常道,或许也看到过办公室挂着字画:上善若水。如果我说一生要读一本书,这本书是《道德经》,你认同吗?除了历代帝王将相,《道德经》还拥有四位帝王级的粉丝,所谓“帝王级”不带有任何修辞上的意义,因为这四个人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学习过道德经的还有林肯、奥巴马,英国首相丘吉尔、俄国总统梅德韦杰夫等很多政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样才能处理国际关系”。美国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除了老子《道德经》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书籍,而在老子《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说:“不读老子《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看了世界各国名人对老子《道德经》的评价,我们更加感到老子的伟大,更加感到中国先人们的智慧深邃。

  自2500年以来国人的生命之书《道德经》,应该是对抗当下焦虑的心灵解药,它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可谓是静心的生活哲学,是随心的处世哲学,也是用心的知行合一经营哲学,开卷有益,道德有声,常者承也,变者革也,探寻道,一同探求生活中更重要的价值。

  (书中附有印谱,可装裱样式如图)

  《知白守黑》是金石版的道与德的感悟,作者用篆刻的匠心深“刻”经典与探求生命密码,为往圣继绝学,金石为开,五千言浓缩了上古时代人类精简智慧的精髓,三知三守的“知白守黑”与金石篆刻艺术由“理”及“法”分朱布白自然融合,印章的内容通过文字来表现,对文字寓意,结构,用笔特点,尽可能做到“自然洁净,清新悦目,寓意深远”。作者周洪江先生是黑龙江人,现居厦门,在报社做过摄影记者,上市公司高管,早在2015年参与《道德经北午注本》一书,重温《道德经》并认真研习经典的学以致用,历时7年研习,3年筹备出书,潜心3个月伏案篆刻才有《知白守黑》的问世,书中收录了作者篆刻的寿山石印章83枚,作者用篆刻艺术去探寻“道”为世界留下另一种解读,用篆刻的分朱布白艺术感悟老子充满诗性哲理的宇宙观,《知白守黑》给读者留出自我思索的空间,也让喜欢传世经典的能鉴赏“石头记”的雅趣。

  方寸之间是乾坤,红白之间见天地,作者的切身经历,深入浅出,以书为媒,观石悟道、初学启迪,窥卷识数,不欺圣人,不误后学。

  有评论:这是一本具有观赏、研学、收藏价值的艺术之作。

适读人群广泛:

  每一本关乎《道德经》的书都是作者力求更接近道的本体对话,老子大道与现实世界的分享者。篆刻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方寸之间见真章,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篆刻艺术理论研究。

  印章自古就是凭信之物,刻的是字,练就的是心,《知白守黑》是周洪江先生在篆刻中感悟《道德经》真善美的表达,只有内心宁静,刀下才有乾坤,金石融古今,方寸成大道,如果说人生如篆刻,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是棱角分明还是圆润有度,是工整还是写意,篆刻以石为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其实没有任何一段话能让你大彻大悟,真正能让你如梦初醒,只能是用心读一段《道德经》原文,品鉴一枚印章,思索一段自己的人生,精微感受才能醍醐灌顶。

  从传世经典中寻觅,考据,触摸先古圣哲智慧,与现代篆刻审美融合,探寻经典中国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呈现的未必是最好的,但从前人智慧中萃取,转化新的全新的印记意象,足资镜鉴,丰厚资源,开启一扇以金石篆刻感悟《道德经》之门。也是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美学的美好尝试,愿读者共生美好之心,期待更多人一起读一本书,这本一定是《道德经》。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