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岭——“浅析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专题报道!
陶瓷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世界上绝无仅有。它是中国文字学、中国书法学最重要的史料,是华夏文明的见证,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趣味、时代风尚和生活特征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播种机。它总是带着中国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它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和喜爱,它是中国书法艺术与陶瓷装饰的又一形式,它是最受欢迎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之一。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含墨的艺术。陶瓷与书法两者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者具有相通的艺术特征。现代条件下陶瓷与书法艺术仍然交相辉映,不同的陶瓷造型可以采用与其风格相协调的书法来加以装饰,使陶瓷艺术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任玉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首席顾问,原为国务院资深参事,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第九、第十届常委,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协会名誉主席,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主席。任玉岭既是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自幼练就了书法的童子功。他的书法创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一问世便不同凡响。他曾先后连续五次获得了辛亥革命书展、共产党九十周年书展、文化部百名艺术传承人书展、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展以及阿斯塔纳国际文化展金奖。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出版界为填补书法大红袍出版物的空白,通过推荐和遴选出版了《共和国第一部书法大红袍•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名家任玉岭》一书,彰显了任玉岭在书法界的地位和影响。
(一)我国自古以来陶瓷工艺与书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悠久,关系密切。
中国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传“神农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汉字起源同样是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出土的陶器上面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由此可见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上面多带有篆书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战国文字和制陶业的宝贵资料。秦兵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阳午”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则近似草隶。三国、两晋时期是青瓷器普及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陶瓷书法艺术进一步提高与形成典范的过程。唐代楷书、章草、大草、行书等书写体系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由于饮茶之风盛行。书法装饰便出现在茶壶、酒坛上,有楷、有草,均有大书法家张旭、怀素、颜、柳之风韵。多写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酣畅淋漓,圆润遒劲,纯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极具古朴、简约之美感。
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书法艺术方面趋于完善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韵。陶瓷上的书法装饰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且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窑用书法装饰的酒具、茶具,其书法亦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以至元、明、清各代书法装饰陶瓷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形式和艺术美感,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谐。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发展,随着人们对陶瓷艺术视野的扩展。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也越来越多,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品位也越来越有所提高,书法也逐渐地成为陶瓷装饰中所独具魅力的种类。众多陶瓷书法作品,或以笔写,或以刀刻,或以釉上,或以釉下,各具风采盎然。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家利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书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质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的联系,和谐而自然地结合起来,为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因此,陶瓷与书法一样,它的原则、法规、模式、风格、内涵也都受到整个中国文化内涵与形态的制约。简言之,陶瓷与书法都是当时文化、艺术及至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
(二)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有相通之处,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
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中国作陶的祖先似乎一开始就赋予了陶瓷以艺术和精神文化的涵义。“陶者,淘也,依山取土,以水滤土,和水成型”,一个“陶”字竟是思想的象征,于是有了“陶冶”、“陶铸”等由“陶”字而生的人文意味,也有了陶瓷作品作为精神与文化象征的本质。在窑炉面前,每一个陶瓷艺术家都充满了希冀和期待。他们在用泥加火的特殊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灵魂。陶瓷艺术家在陶瓷创造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创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自己的思想寄托。
再次,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两者都讲究和强调变化。清人陈介祺在其《习字诀》中主张“练字不如练气”,正是受到陶文与金文布局结构的启发。因为有些陶文、铭刻的书法多是随同器形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体大小也不规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迭宕多姿、妙趣横生。我们知道“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仅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说明了“秦砖汉瓦”的创造性和富于变化性。陶上的图案、文字既表现了淳朴的时代风格,又富有天然的艺术情趣。刻的无论篆书或隶书,多在一圆形或方形、云形轮廓内变化其形体,介乎文字与图案之间,别有一种圆浑典雅的神韵,令人百观不厌。
(三)进入新时代,需要更好弘扬和深耕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的进取与结合,在不断创新中促进陶瓷、书法、国画融合发展的高质量。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不仅为我们的陶瓷技艺、书法技艺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依我多次深入景德镇的调查与实践,以及我在英国、加拿大等国对陶瓷产业的考察,深感陶瓷的制作技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和上了一个新台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直至网络技术、人工智能都在改变着陶瓷生产的设计、制作和销售的各方面。这时候,我们的陶瓷制作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既不能厚古薄今、因循守旧,也不能因厚今薄古而丢掉传统艺术中的诀窍和特色。陶瓷书法也是一样,既要保存下传统瓷书融合的特色技艺和高质量,又要紧跟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要用好新技术、新材料和新需求创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更多的陶瓷与书法相融合的新产品。
陶瓷与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国粹,曾经创造了几千年来的历史辉煌。中国陶瓷与中国书法相融合的产品,博大精深,积淀丰厚,不仅进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也走向了世界各国,带来了广泛影响。尤其因为瓷器不像纸张那样易发霉、变质和腐朽,因而延长了很多中国书法的寿命,促成了一些书法、绘画的保存和积淀,这应是陶瓷、书法绘画相融合对中国文化传承做出的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富起来、强起来,中国文字一定会有更多的受众,并逐渐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文种,学习中国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的人数也一定会与日俱增。我们应看好中国瓷器这个载体,大力推进中国瓷器中国书法与中国国画的相融,集三种技艺于一身,在促成中国书法进万家的同时,也促进中国书法与绘画走向世界,为传播好中国文化和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做出新贡献。
编者寄语: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书法家,原国务院参事,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任玉岭先生提出“陶瓷书法”新概念,使书法艺术因陶瓷而固化,使陶瓷艺术因书法而放出异彩。任玉岭自幼受父亲善长书画的影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小学五年练就了书法用笔和审美的基本功。他后来因学理,从工几十年,没能在书画领域耕耘和磨砺,但他集累七八十年的功外之功,广博学识,丰富阅历,铸就了他判是非,鉴丑美的审美观,使他投入书画创作后,取得了快速进步,成绩斐然,曾连续六次获得书法金奖,被授予中国书画协会名誉主席,被人大政协两会等单位认定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和红色艺术家。
文章中发布的60多件书画瓷器作品皆出自他一人之手,将“书、画、瓷”融绘一体,是瓷器书画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巨大推动,为书画进万家拓宽了道路。瓷器是由中国走向世界的,作为中国第一位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书法、国画与瓷器完美融合,书画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任玉岭先生作为新时代的书画艺术家无论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传承方面,还是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崛弘扬方面抑或是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直接服务方面,都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核心价值、传播时代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并牢记“培根铸魂”这一使命担当。
相关阅读
- 10-12科技日报客户端新版上线
- 10-11任玉岭——“浅析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
- 10-09陈林峰 零平衡修护细胞疗法 强国国医
- 10-08郎酒重阳更登高
- 10-04厦大原创交响史诗《长汀往事》亮相汀
- 09-30绽放品牌力量!“江城百臻”武汉市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