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学书悟道

发布时间:2020-10-13 16:36:20 来源:中国访谈网 责任编辑:张国军 阅读量:
“道可道,非常道”,能形诸笔墨的“道”,更谈不上“常道”,所以与其说是“悟道”,不如说是“心得体会”更恰当。

  中国访谈网10月13日讯 “道可道,非常道”,能形诸笔墨的“道”,更谈不上“常道”,所以与其说是“悟道”,不如说是“心得体会”更恰当。

  年轻人最讨厌谈“道”,因为它似乎很玄、很虚,不如吃喝玩乐那么来得真实。可是,“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又实实在在在左右着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去接近它,而我是通过学习书法来认识它的。

  古人云“技进乎道”,而我觉得“技道并进”。于书法学习而言,帖之所在,道之所存,读帖、临帖的过程,应该说也是悟道的过程。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又似乎很高深,可谓“玄之又玄”,我只好把它简化为“矛盾”,细化为“长短”“粗细”“浓淡”“虚实”“收放”“疏密”等一系列反义词组,于是,字帖开始在眼底变活了——原来经典法帖充满“矛盾”,是一个“阴阳综合体”哦。今人批评的“三一”(字体大小一样、笔画粗细一样、墨色浓淡一样)作品,明显不符合阴阳共生的规律,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因此,“三一”作品注定是要被淘汰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男女老少共存,生老病死相伴,既有喜怒哀乐,又有胜败浮沉,怎能长生不老、长乐无极呢?既是不能如此,索性随遇而安,品味人生百态。至此,我与“道”便开始了亲密接触。

  然而,在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经典法帖中,几乎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作品。简单的讲,可以分为“美”和“丑”两大类,“美”的作品适眼合心,或“端庄杂流丽”,或“刚健含婀娜”,总之,看起来很养眼。这种美为什么能使我们一见钟情呢?我想是因为中庸适度,大书法家王铎不也认为“极神奇正是极中庸”吗?《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种技艺的大师,都避免过多或不足”,这类作品正是把握好了“度”才让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不断临帖就是不断节度其手,以至“翰不虚发,下必有由”。当然,适度并非要绝对阴阳平衡,正如“中庸五分法”认为,从“阴五阳八”到“阳五阴八”的范围都属于中庸的范围(就像正人君子喝点小酒、打点小牌还是正人君子一样),都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只是阳多阴少或阴多阳少罢了。推及生活,四平八稳、滴水不漏之人可谓圣贤,可望而不可及,而谨言慎行、举止合法却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于是,我开始调整生活方式,不敢逞强任性、为所欲为,也不再故步自封、徘徊不前,尽可能不偏不倚、不骄不躁,和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活谈一场“发乎情,止乎礼”的恋爱。

  “丑”的作品则不然,或标新立异如高歌猛进,或删繁就简如浅叹低吟,虽然外表新奇,但能在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中流传下来的,肯定是上乘之作,不是真丑。赏习这类作品,确实需要实践经验,我是经历了由“恨”到“爱”的过程,“恨”是因为它外表丑,“爱”是因为它在包含传统共性的基础上直指人心,真实不虚。按“中庸五分法”来划分,它们可归入“狂”“狷”两类,依然是君子之风,大家之作,依然属于美的范畴,甚至包含大美。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心理学上的“差异原理”也告诉我们:不是太熟悉又不是不熟悉的变异,能唤起知觉的新鲜刺激而让我们感到愉快。我们既然能经常被那些外表丑陋而内心美丽的人感动,为何不能接受“丑”书呢?通过研习“丑书”,我发现“人不可貌相”,以貌取人只会让我们如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与能人异士擦肩而过,失去各种学习的机缘,也让我慢慢学会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本质,试着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提升生活的品质。

  书法学习从临摹到创作,路很漫长,倪苏门曰: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在这一过程中,古人总如“老熊当道”,令人畏服,我辈只能“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孜孜矻矻,步步为营,将凌厉的锋芒慢慢消磨殆尽,让浮躁的性子渐渐归于平和,于是开始韬光养晦,藏器于身,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期待中“柔进而上行”,在“踏破铁鞋无觅处”中“为伊消得人憔悴”,我想这就相当于修行了。黄庭坚认为“(学书)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在这场修行中,还得“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让书法生活化,生活书法化,于是开始探求人生的本质,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如果还不满足,有人便会去探究灵魂层面,于是有些书家便开始学佛参禅,甚至遁入空门……

  当然,学习的过程因人而异,快慢不一,有的早早登堂入室,有的迟迟不得要领,有的逐渐登峰造极,有的始终平淡无奇,因为天资与学力不同。项穆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资贵聪颖,学尚浩渊。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资不可少,学乃居先。可见,天资固然重要,而后天的刻苦学习显然更重要,也难怪连米芾都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黄庭坚也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常见恃才傲物者以创新为幌子,不愿步趋古人,久而久之,反被善学古人者超越,甚至被“拍死沙滩”,最后只能半途而废,真可谓“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如果既聪明又勤奋,书艺势必大进,以至于天下无敌,哈哈。

  书法学习的过程也充满困难,需要突破“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重重关卡,不断战胜自我,一路过关斩将,直至柳暗花明。湘军大将李续宾说:天下本无难事,心以为难,斯乃真难。若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想多半是会成功的,更何况“世之所贵,必贵其难”,成功和困难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呢。

  进入书法创作后,我还经历了一个由“轻滑”到“朴厚”的审美追求过程,对“道”又有了新的认识。刚开始,学了几个草书符号,我便用草书进行创作,以纵横挥洒为乐,慢慢发现作品轻薄浮躁、空洞无物,老子曰“重为轻跟,静为燥君”“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安静和厚重应该是书法作品最优秀的品质,于是,我开启了书法寻根之旅,不断临写甲金篆隶,进一步体会书法的沉着之美,并尽可能将这一特质运用到楷书、行书创作中去,给作品增添内涵。怪不得人会由年少轻狂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原来“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随心所欲、心浮气躁总会让人六神不安、四处碰壁,既然自然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人生安静沉稳一点不是更好吗?

  “慢慢来,会更快”,朋友的箴言此刻又浮现我的脑海,学书路上“道”有几许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愿意耐心去寻找那一盏盏明亮的灯塔,为人生航程拨开迷雾,精准导航。

  刘燕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涟源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2014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展、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展、中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湖南省首届中青年书法展、湖南省第二届临帖展、湖南省首届教育系统书法篆刻展、娄底市群众书法展。


中国访谈网编辑 长江 华光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