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不辱使命 不负韶华 奋力书写教育精准扶贫的湖南答卷

发布时间:2020-10-15 11:50:59 来源:中国访谈网 责任编辑:张国军 阅读量: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蒋昌忠(左四)在湖南省教育厅定点扶贫村——溆浦县横路村考察白菊及油茶等扶贫产业基地(摄影 徐鹏)不辱使命 不负韶华奋力书写教育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

蒋昌忠(左四)在湖南省教育厅定点扶贫村——溆浦县横路村考察白菊及油茶等扶贫产业基地(摄影 徐鹏)

不辱使命  不负韶华

奋力书写教育精准扶贫的湖南答卷

初心不改,使命为公。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寄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希冀,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个一批”工程之一,湖南教育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全省教育系统要持续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勇气和冲劲, 高质量完成收官之战,彰显湖南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

一、我省教育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回首五年的精准脱贫攻坚之路,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这是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贫困人口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结果,是所有关心、支持湖南教育脱贫攻坚事业的社会爱心人士合力精准聚焦的结果,更是全省教育系统干部群众信念坚定、苦干实干的结果。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湖南答卷,必将会让贫困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必将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一单式”服务,“三帮一”劝返,控辍保学实现“应返尽返”。做好控辍保学、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任务目标,影响着脱贫攻坚的成效和全面小康的成色,也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完成这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政治任务,我们通过线上线下双线控流,破解了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两大难题。线上通过 “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定期进行数据比对,实现对每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在读状态的精准识别与实时监控;线下通过“三帮一”劝返复学专项行动,实现对失学辍学学生的“靶向治疗”。近三年全省累计劝返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13855人,除了因身体条件不具备学习能力者外,实现“应返尽返”;规范、细化送教要求,将送教对象扩大到心理残疾、极度厌学学生等特殊群体,堵住贫困孩子失学辍学的最后漏点,建档立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率实现100%,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湖南控辍保学经验及成效得到教育部、中央考核组的充分肯定,自主研发的“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得到国家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的高度评价。
“两天窗”补齐,“全覆盖”救助,学生资助实现“应助尽助”。在执行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我们大力完善地方资助政策,补齐政策体系短板。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出台地方资助政策,指导各县(市、区)补齐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生”和“学前教育非普惠性幼儿园入园儿童”资助两个政策“天窗”,构建了所有学段、公办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率先补齐资助政策“天窗”,早于国家政策两年多时间。2016年至2020年,全省累计落实各项资助资金278.95亿元,资助学生2418.91万人次。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全部贫困县,受益学生202.65万人。2018年开始将“学籍地资助”原则列入教育扶贫考核之中,从源头上防范重复资助或遗漏资助,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实现了资助工作全省“一盘棋”。2020年春季学期,各县(市、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提前发放春季学期学生资助资金,将直接受疫情影响的学生纳入临时救助,多渠道、多途径为受疫情影响学生送去温暖和关怀。通过多措并举的精准资助,我省基本解除了贫困学生上学的后顾之忧。
“芙蓉校”牵引,“薄弱校”加厚,学位保障实现“精准供给”。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现实,我省各县(市、区)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补齐教育民生短板,确保农村和贫困地区孩子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资金项目持续向贫困地区倾斜,自2017年起每年安排贫困县转移支付资金比例较其学生人数占全省学生人数的比例均高出20个百分点。全省以“芙蓉学校”建设工程为引领,打造教育扶贫工程标杆,增加优质学位保障对贫困孩子的精准供给。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的要求,在72个县(市、区)计划建设芙蓉学校100所,总投资89.95亿元,新增学位14.6万个。这项工程是我省教育扶贫的重点民生项目,也是我们在全国教育扶贫行业领域的一项创举。截至2020年9月,芙蓉学校已竣工40所,剩余的60所将在2021年全部建成;“全面改薄”工程累计支出320多亿元,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大班额和超大班额下降比例居全国首位,累计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3.9万个,“湖南经验”获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肯定。
“多元化”师资,“结对子”帮扶,教学保障实现“学有优教”。教育扶贫不仅仅关系到剩余贫困人口的顺利脱贫,更是防止脱贫之后返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工作中,我们突出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坚持把打基础、管长远贯彻到脱贫攻坚全过程。为抓好教师这个关键,我们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稳定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实施结对帮扶行动,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教师补充力度空前,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招聘政策,优化乡村教师招聘程序,从源头上缓解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全省近四年为贫困县定向培养农村教师21354名,安排特岗教师17789名,321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成为农村教师公费定向扶贫培养对象。“国培”“省培”计划向贫困县(市、区)倾斜,近四年共安排资金5.76亿元,培训教师49万余人次。“三区”支教全省共向受援县派出教师1.4万人次。坚持每年下拨乡村教师津贴4.02亿元。自2019年9月1日起,在全省贫困地区以外的县(市、区)建立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开展以长沙市牵手怀化市、湘西州和高校驻村帮扶为代表的结对帮扶行动,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全省基础教育领域结对帮扶学校2284对,覆盖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学生约356万人,100所芙蓉学校开学一所将结对一所,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二、强化决战决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做好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思想准备。要善作善成、善始善终,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子更稳、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持续突出教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战略定位。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扶的是智力,这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之举。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完成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任务,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人才培养、激发人才活力,依靠人才红利破难题、趟新路。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创新创造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贫困地区也好,贫困家庭也罢,培养的人才层次上去了,就不愁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生活上的贫困只是外在的表现,思想观念的贫困才是内在的根源,这是我们多年教育扶贫的深刻体会。“治穷先治愚”,教育扶贫,扶的是思想,要通过教育普及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运用、新的文化创意,解决好贫困地区观念陈旧、思想落后、意志薄弱、思路不清的问题。教育扶贫,扶的是能量。一方面,通过优先发展教育,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向上流动的渠道,可以让大批有志向、有能力、有决心的孩子走出大山,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家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其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
 
持续紧盯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个核心目标。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指除了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要持续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摸”、带着感情“劝”、履行责任“控”、提质赋能“保”。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摸清底数、实时监测,以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入校学习本领,确保失学辍学学生存量不反复、增量不发生。要持续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努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由基本均衡转为优质均衡,做到底部抬高、基础打牢。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全省农村学校(教学点)布局规划,确保2020年底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加快推进芙蓉学校建设,相关项目县市要倒排工期,按计划推进建设速度,确保2021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要切实抓好“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25万个”的省重点民生实事任务的落实,加快公办园建设,实现乡村公办园全覆盖,增加公办园学位,让学前教育更加惠民。督促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人才津贴、绩效工资、教师体检、表彰奖励等政策,确保2020年各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要着力从源头上解决乡村教师严重短缺问题,有序扩大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区”支教和“银龄讲学计划”。要以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校(园)长培训为主体,改革创新“国培”“省培”教师培训模式,分层、分类、分岗加强教师培训。
持续做好教育脱贫攻坚普查验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贫困斗争,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这是一场改变山河、脱胎换骨的革命,是艰巨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命运之战,是教育面貌改善的格局之变。要提升政治站位,使脱贫攻坚战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把各项指标搞实在、交实账,精准交账。要注重效能,多做乘法,让成果实实在在与百姓共享,转化为干部队伍改善精神面貌的动力。要聚集资源基础,多方吸引力量,为乡村振兴做好准备。要做可持续发展文章,做好人才培养、产业培植、技术培育工作,让教育脱贫攻坚战效应惠及长远。

三、坚决夺取教育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当前,脱贫攻坚战收官胜利在望,既要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总攻战,也要深入思考当地经济社会尤其是教育后续发展之策,充分认识到更艰巨的任务、更光辉的前景、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要结合实际提前谋划、持续推进、抓好落实,夺取教育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狠抓“三落实”“四不摘”。在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期,全省教育系统作为教育脱贫攻坚专责部门,要充分考虑完成最后攻坚任务、巩固脱贫成果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因素,主动担当作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当好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先锋队,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整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立总攻机制、确立总攻组织形式,把教育战线的合力发挥出来,不搞“一脱贫就撒手”,而是要“扶上马送一程”,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总攻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加大各类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等对贫困县倾斜的支持力度,全力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重心应当立足于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凝聚包括民办教育机构在内的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脱贫攻坚,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这也是教育脱贫攻坚取得完胜、彻底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要在全面评估现有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及早研究2020年后财政扶贫政策,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持续加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而言,教育是改变儿童命运、创造美好生活、改变家庭及贫困区域未来的主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系到教育是否公平,关系到贫困学生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要继续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解决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要建立督战专班,进一步压实地方的主体责任和部门的监管责任,形成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以督促战、攻坚克难的生动局面;要关心关爱扶贫干部和教师,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方面的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乡村教师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中。
生动讲好教育扶贫脱贫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经过几年来的精准扶贫,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得到解决,涌现了一大批最美扶贫人物和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扶贫故事,许多地区、家庭通过教育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各地各校要把埋头苦干和扶贫宣传工作统筹起来,讲好扶贫故事,留好扶贫印记,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虽然我们在教育脱贫攻坚战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发展教育事业任重道远。唯有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系列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奋力书写精准扶贫的历史答卷,才能夺取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才能推进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有效治理,早日实现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共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




来源:《湖南教育》2020年10月A版      湘微教育

中国访谈网编辑部编辑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