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杨志英——新时代爱国奋斗肝胆外科专家献礼2021年全国两会

发布时间:2021-03-10 15:34:41 来源: 责任编辑:蒋海波 阅读量:
  砥砺奋进新时代,昂首阔步新征程。在许多肝胆方面有严重疾病的患者看来,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2号的中日友好医院,无疑是他们恢复健康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rdq

图片包含 桌子, 蛋糕, 室内, 生日

描述已自动生成

  砥砺奋进新时代,昂首阔步新征程。在许多肝胆方面有严重疾病的患者看来,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2号的中日友好医院,无疑是他们恢复健康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坐镇于此,能够给与病人以最后“希望”的,则是该院肝胆胰外科主任杨志英。

穿白色衣服的男人在微笑

描述已自动生成

  自199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杨志英就暗自发誓,要以最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决不负其以性命相托。时至今日,已在临床一线“奋战”了近30年的他,在普外科及肝胆胰外科领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肝胆胰外科各类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对复杂、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

  不少来此看病的患者,在手术结束,顺利出院后,都会对杨志英报以最真挚的感谢,称他为“好医生”,但在杨志英眼中,“好医生”这个词既包含着“赞美”,更隐喻着“责任和担当”。“只有不辜负患者以命相托的希望才能称之为‘好医生’。”他说。

  未来,他将继续“负重前行”,创新医疗技术、坚持为医“三问”,在肝胆胰疑难危重疾病上,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医途】不畏前路有风尘

  杨志英的行医之路,线条简单,但是每一次跨越,都步履坚实。

  199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的他,被分配到了中国医学科学肿瘤医院。由于当时北京市协和医院麻醉科急需年轻的住院医生,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罗艾伦教授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人事处,在当年分配到该院的毕业生档案中直接挑选中了杨志英。回想起此事,他自己也颇有宿命感地说道:“或许我今生注定与协和医院以及协和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事业和人生最为厚重的背景。”

  果不其然,在协和医院,杨志英遇到了影响他今后医途的众多名师,唐伟松、钟守先、黄洁夫、赵平、张建希、郑朝纪、管珩等等,一个个至今令他记忆犹新的面孔潜移默化的塑造了他的临床思维和行为模式。

图片包含 人, 室内, 男人, 绿色

描述已自动生成

  1994年,在刚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时,他跟随甲状腺、胃肠及门脉高压外科的基本外科主任唐伟松教授学习甲状腺、胃肠及门脉高压手术,同时在基本外科的胃肠外科、胆道外科、乳腺外科、血管外科、胰腺外科、肝脏外科等各专业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训练。

  2002年,主治医生杨志英接诊了一位直径超过30cm的巨大肝癌患者。据他回忆,该患者辗转半年求诊多家医院未能手术治疗,当他分析了病人的情况及影像后,找到了唐伟松主任,表达了想为患者去除病患的想法。当时,杨志英还是一名年轻医生,又是头一次面对这么疑难复杂的病例,内心忐忑不安,生怕唐主任不同意自己的想法。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唐伟松主任听完他的分析后,没有简单的表达同意还是反对,而是让其做个详细的病例分析和评估再向他汇报。

  之后,杨志英用了一天的时间把自己对疾病的评估、拟实施手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案作了PPT,向唐伟松主任作了详细的汇报和阐述。听完汇报后,唐伟松主任谨慎地问了他几个问题,思考之后对他说:“你去准备吧,我给你做助手。”话语虽然简单,但这却给了年轻的杨志英信心和勇气。

  历经8个半小时,他成功切除了33cm重达近10斤的国内文献报道最大肝脏肿瘤,创造了一例手术“奇迹”。

  此外,直接引导他进入肝胆胰外科领域的恩师钟守先教授和赵平教授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据他回忆,钟守先教授是一位非常和蔼又平易近人的大师级外科专家,同时他也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胰腺及肝脏外科学家。钟守先教授总是以和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风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和塑造身边的年轻人。一提起钟老师,杨志英就忆起对他影响最深刻的一幕,有一次当他和钟老作完一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回到ICU一度腹腔引流管内出血较多,当时已经60多岁的钟老和他这个年轻的主治医生拿着小板凳坐在病人床旁,观察着引流管的出血量,第一个小时200ml、第二个小时100ml,拿着量杯精确的测量着每15分钟的出血量。整整两个小时,一老一少坐在病人床旁边观察、边讨论、边讲解,说古论今、讲解手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这样在病人身边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就是为了决定是否要进行二次手术止血,经过细心的观察和处理直到病情稳定,避免了二次手术对病人的打击,后来病人痊愈出院。正是无数次类似的场面和经历,让杨志英主任深刻体会了什么叫“临床”,什么叫责任和专注。

  在钟老的人格感召下,他毅然投入到胰腺外科和肝脏外科这一风险高、难度大、疗效差的外科至高领域。从此,他便一脚“踏”入了这个现在很多医生都不愿进入的“炼狱”。称其为“炼狱”,是由于该领域要求医生不仅是医术高超和精力体力的超强付出,更要随时做好面对各种风险、困难、挑战甚至医疗纠纷的心理准备,这对所有的医生而言,无疑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但他却凭借着自己对医生职业的信仰,顺利地通过了考验。

穿西装的人站在一起

描述已自动生成

1998年,他晋升协和医院主治医师并进入到基本外科要求最高、管理最为严格的胰腺外科组及肝脏外科组;2004年晋升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为了站在更合适自己的“舞台”上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2011年,刚过不惑之年的杨志英来到了直属原卫生部的中日友好医院,组建中日医院的肝胆胰外科,带领一群年轻而又具有活力的博士们开始新的创业。经过8年的努力,他们使该院的肝胆胰外科成为了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受到患者广泛好评的专业科室。

  但此时,他依旧没有忘记在协和医院时,诸位恩师对自己的倾心教导和谆谆嘱托,没有因一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生命所系,性命所托,使我不敢有所懈怠和疏忽,坚持以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要求自己。”“不求数量最多,但求质量最精。”“生命的战场上,不打遭遇战,要打伏击战”,这些成为他事业上的理念和原则。

  2018年,在知天命之年,他又受医院委托重新整合中日医院普外科,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如今,除了把临床工作一如既往地做好外,科室的发展和年轻人才的培养亦成为他今后工作的重点,他说,希望把协和医院的优秀基因在中日医院传承下去,一如当初在协和医院的各位恩师将协和精神传递给自己一样,让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在中日医院普外科扎根发芽。

  【医术】艺高胆大,勇担风险

  说起杨志英的医术,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艺高人胆大”,一些在其他医院不敢做的肝胆胰外科手术,他都敢做。面对一些医院“束手无策”的肝胆类疾病,他都能想方设法的将其解决。因此,在众多患者的口耳相传中,杨志英成了他们得以康复的“最后希望”。

  但杨志英自己却说:“肝胆胰外科,手术复杂而又危险。敢于承担风险不是莽撞冒险,而是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的有备一战。”杨志英坦言,在“艺高胆大”的背后,至少有着三个支点。第一是自己的医术要精湛;第二是对病情要有详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打“伏击战”,避免“遭遇战”;第三则是要尽可能得到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医术方面,他全面开展了包括微创肝切除手术、胰腺切除手术甚至胰十二指肠切除等方向的研究,尤其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肝巨大血管瘤剥除术这一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据他介绍,目前该技术应用近百例,为这类病人解除了开腹巨创的痛苦。

  此外,他还发明了幽门隔绝的新术式,为十二指肠损伤以及复杂十二指肠手术的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在国际杂志上以新术式发表。

  对病情的分析和了解,杨志英更是精益求精。他曾不止一次地与他的学生和年轻大夫说道:“手术要做有备而来的伏击战,避免无备而遇的遭遇战,对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所预判和准备,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由于这两方面的努力,让他得到了很多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一例因为胆管手术行胆管空肠吻合术后的病例至今令杨志英记忆犹新。据他介绍,病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在多家知名医院经历多次手术,仍不能缓解反复发作性胆管炎。其每天都生活在寒颤高热和等待寒颤高热再次来临的痛苦中。以至于最后多家知名医院已经拒绝再给他治疗。辗转多时,病人找到了杨志英。“在我接到这个病人的第一时间,就详细地了解病情及几次手术情况,反复仔细分析影像片子,从而得出病人还有治愈机会的结论。”他说。之后,他便向病人仔细诉说了自己对病情的分析和手术计划。病患听罢,和他说:“很少有大夫会花这么长时间仔细察看我这几年来的所有片子,这两年的痛苦经历,我已经不抱治愈的希望了,甚至有了轻生的欲望,我信任你,什么样的结果我都能承受,你就放手为我一搏吧。”正是患者的这种信任,让医生安心的去努力,最后手术按设想成功实施,患者到今天已经10年,没有再受到反流性胆管炎的困扰,他们也成为了多年的朋友。

  还有一例胰腺癌病人,局部晚期已经侵犯肝脏主要血管。北京、上海等多家专科医院均已认为无手术根治的可能,预估生存期半年到1年。杨志英分析了病人的身体情况、影像特点以及既往综合治疗的经验,觉得还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从而延长生存期的可能。于是他在术前和病人本人及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探讨,最后病人自己作出了放手一搏的决定。

  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手术前一天晚上,病人见到他时递给他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一则手术出现任何意外都和医生无关的声明信。杨志英看到纸条后很受感动,这时病人最大的信任和重托,拼尽全力也也值得为其努力。手术虽然艰难和危险,但最终手术顺利完成,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下,病人最终存活了将近两年半。

  两年半虽然看似很短,但在患者去世后,患者儿子在感谢时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一家渡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也让我能够有机会弥补以前错过的亲情,让我们能够有机会以平和的心态迎接最后时刻的来临,他最后走得很安详”。杨志英说:“正是这些能够理解我们的病人,使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和危险,从而为患者争取机会和时间。”

  而今,在杨志英的带领下,中日医院肝胆胰外科及普外科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

  在肝胆胰领域,杨志英团队着重于胰腺癌及胆囊癌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提高胰腺癌和胆囊癌病人的长期生存。目前科室采取综合治疗手段,使医院治疗的胰腺癌及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16%及40%,处国内领先的地位。同时,杨志英团队创造了至今为止连续320余例常规胰十二指肠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死亡、连续150余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的优异成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正常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5%)。根治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超巨大肝血管瘤患者。根治的最大肝血管瘤达到50cm,超过20cm的超巨大血管瘤将近50例。在国内外发表肝血管瘤相关论文19篇、SCI论文10篇。

  【医道】为医“三问”,不忘初心

  在中日医院,熟悉杨志英的年轻医生们都知道,他有一则著名的为医“三问”,不仅时常用来鞭策自己,而且也要求他的学生和年轻的医生们在平时静思时以此经常警醒自己。杨志英说,这“三问”实际上源自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当医生?他表示,作名一位医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医术挣钱养家糊口当然不错,但如果为医仅仅就为了这么一点目的,活得就未免太卑微了。要想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有一种发自内心要帮助病患的出发点或者叫初心。有了这个最基本的初心,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就不会有大的失误。

  因此,他每每在给患者手术之前总会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这项治疗、手术对病人真的有益吗?第二,如果病人是我的亲人,有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第三,我有承担这个治疗或手术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吗?

  和一些手术医生不同的是,在这三个问题的指引下,杨志英所带给患者的,不仅是“冷冰冰”的手术刀,更多的则是“暖洋洋”的温度感。而这“温度感”,则来自于他每日坚持的两次查房。

  在一些医生看来,如果自己的手术成功结束了,那么就意味着自己的工作可以完美地告一段落了。但杨志英却不这么认为,他表示一例手术是否成功,不仅在于手术台上的“战斗”是否顺利,更在于术前和术后的管理是否到位。“围手术期管理,才是一例手术是否能够真正成功的关键。”他说。事实上,无论国内外,由于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意外死亡的案例不胜枚举,为了能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杨志英确立了每日查房两次的规定。

人的照片上写着字

描述已自动生成

  他说:“我一直坚持也要求年轻大夫每天早晚两次查房的制度,不论下手术台多晚,我们医生在下午或晚上都会查房。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连续320多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无手术相关死亡,150多例无围手术期死亡,不是说我们手术没有并发症、没有危险,而是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进行相应的治疗。有些并发症晚一天甚或一小时发现和处理,结局都可能是致命性的。因此,对复杂危险的手术,术前评估和准备、术中精心细致操作及术后的悉心观察及时处理,是构成保障手术病人安全的三驾马车。”

  每次查房时,杨志英总是带着最诚挚的微笑与病患们亲切地交谈病情,和风细雨的问候总是令患者的心头涌现出一股“暖流”。

  对于年轻医生,他表示,他们更需要在给病人治疗前对自己有这三问。“知识和技术能力是需要年轻人去积累和丰富的,这就需要:一是真正的热爱医学,爱它才不会觉得苦和累;二是肯吃苦,少抱怨;三是年轻时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不算小帐;四是要视野开阔,多学多看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五是多动笔,不论是个案报告、病例总结还是严谨的临床研究,都需要思维活动的文字化,只有多写才能提炼升华临床经验。”他说。

  作为一名好医生,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虽然医生也是凡人,但是医生却不能乱发脾气,不可以悲观。对很多病人来说,医生是上帝伸向这个世界唯一的手”,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病人,医生都要对每一位病人充满爱,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安慰。好医生是寂寞的,因为他要淡漠名利,只有这样的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救治;好医生是辛劳的,因为他要时刻准备着,只要患者需要就随时出现在他们面前这是对杨志英主任作为一名患者心中好医生的总结,但是这样的文字却远远不够,我陷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担忧,也许我永远无法正确的表达杨志英主任在患者心中的形象。

  那么,让患者自己说吧:“我今年35岁,经历过一些事情,遇到过一些人。有些人聪明、有些人心怀仁慈……这些人会让我很羡慕、但不会敬仰。而杨主任就像神一样,对他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尊崇和敬重。只有病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位仁心大爱的医者,是无微不至呵护病人直到完全康复。”

  【展望】“智能化”发展是使手术更安全的方向

  近年来,医疗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并逐渐向智慧医疗阶段迈进。智慧医疗是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具,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化化医疗服务。当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实际上,不只是“人工智能”,杨志英认为,3D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以及VR(虚拟现实)技术等也将改变现今医疗模式。他指出,大数据将改变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提供更明晰的最优治疗方案;人工智能(现在的机器人手术仅是最原始的人工智能辅助手术)将使今天外科的治疗模式向微创、无创及功能替换方向转换。在不远的将来,3D影像、多重影像融合、虚拟现实、机器人辅助等技术,将使手术向更精准、更微创、更安全的方向进步。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