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才不是从月球“挖土”回来那么简单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点半,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大型运载火箭,成功将重量达8.2吨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根据计划,嫦娥五号将在月面采样后,携带约2千克月球样本于升空后23天回到地球,这也标志着中国的探月工程所规划的环绕探测、落月探测和采样返回探测(简称“绕、落、回”)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收官。
嫦娥五号是中国目前为止最重的航天探测器,整个嫦娥五号任务也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关于嫦娥五号,相信你一定有不少疑问,下面我们逐一为你解答。
(一)8.2吨,嫦娥五号为何这么重?
目前,中国已经发射了6个“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其中嫦娥五号是最重的,达到8.2吨,这是为什么呢?
嫦娥五号要完成的任务是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要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完成探月工程的重大跨越——带回2千克月球样品。所以,它不像嫦娥一号、二号由1个空间飞行器组成,也不像嫦娥三号、四号和五号T1由2个空间飞行器组成,而是由上升器、着陆器、轨道器和返回器这4个空间飞行器像“葫芦娃”一样“串”在一起。
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器结构图
而且,采集量的多少会影响到容器的大小,进而影响到整个探测器的体积、重量,以及推进剂的需求。比如,为了钻取0.5公斤的样品,探测器上的钻取机构要达到七八十公斤,为了表取1.5公斤的样品,表取机构也要几十公斤,这100多公斤的采样机构都要由探测器送到月球去,会影响到探测器整体的重量、体积和功耗。
以2公斤的采样量作为初始值来设计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总重量达到8.2吨,如果增加样品的量,整个探测器很多指标都会增长,8.2吨很可能不够,最后会超过火箭的运载能力,目前的设计是平衡后的结果。
经过论证,2公斤的数量不算少,工程上可实现。
机械臂采样示意图(来源:装备科技)
(二)4点30分,为何选在凌晨发射?
长征五号火箭的这次发射是在11月24日凌晨4:30进行的,这不仅对于所有任务参与人员来说很辛苦,基本上是通宵达旦,就连对于观看发射的公众也不轻松,半夜就得爬起来。
有些人不禁就问,为什么非要在凌晨4点半发射呢?
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凌晨发射嫦娥五号(陈肖 摄)
这是由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器的发射窗口所决定的。
所谓发射窗口是指比较合适运载火箭发射包括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器和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的一个时间范围(即允许运载器发射的时间范围)。确定发射窗口通常要根据天体运行轨道条件、航天器的轨道和工作条件、地面跟踪测控通信以及气象要求等,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输入相关数据,再经过精心计算推导出来,因此比较复杂。
发射窗口宽度有宽有窄,宽的以小时计,甚至以天计算,窄的只有几十秒钟,甚至为几秒钟。
长征3号乙火箭发射嫦娥3号落月探测器
由于每个航天器承担的任务不同,航天器上安装的仪器、设备使用要求不同,因此它们对发射窗口提出了种种要求和限制条件,而这些要求有时又互相矛盾,所以选择什么时间发射就必须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经综合平衡后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发射窗口。
根据地球和各种地外星球的运行规律,火星探测器每隔26个月有1次发射机会,金星探测器每隔19个月有1次发射机会,水星探测器每隔4个月有1次发射机会……按理说,据地月的运动规律,月球探测器每月都有1~2次的发射机会。
不过,由于地月距离较远,探测器用于中途修正所需的推进剂有限,而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还要考虑火箭与探测器分离后的光照因素,所以对轨道设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综合细致考虑长征五号的运载能力、嫦娥五号的任务要求,太阳、地球和月球不断变化的相对位置,以及天气等其他因素,2020年11月24日凌晨4点半是最佳发射时间,可以满足地月位置关系、火箭自身性能、探测器地月转移时间和返回器再入航程等各种约束条件,能“走捷径”,从而大大节省嫦娥五号奔月时用于中途修正所需的推进剂。
在凌晨发射,还能减少来自太阳活动对于嫦娥五号的影响,有利于信号的传播(因为夜晚的天空云层更少)和方便观测。
地月转移轨道示意图(来源:航天八院)
此外,嫦娥五号着陆日选在满月当天,也就是北京时间11月30日,这正是月球正面一个月昼的开始,也是着陆采样点日出之际(一个月昼为期14个地球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可以有效利用持续稳定的太阳光照,为仪器设备供电保温,同时方便钻孔探测、采集样品,以及各种拍照探测等。
确定嫦娥五号着陆日,再倒推4.5天奔月飞行时间以及2.5天环月飞行时间,最终确定了11月24日凌晨这个发射嫦娥五号的发射窗口。
(三)23天时间里,嫦娥五号要克服哪些困难?
从发射到返回的23天时间里,嫦娥五号总共要经历11个重大飞行阶段,其中包括23次重大的轨道控制和6次重大分离控制,以及动力下降和月面起飞、交会对接等很多风险比较高的项目,其整个飞行过程大致如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克服不少从未遇到过困难。例如:
在月面上采集样品时,着陆器上的采样装置要在月球低重力环境下具备研磨、钻孔、抓取月壤和输送月壤、岩石的能力。
尽管地球上的机械手能在模拟月球重力环境的试验条件下做得很好,但真实的月球重力环境与模拟环境会存在误差。所以,机械手在地球上做出的精确动作,在月球上能否重复完成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嫦娥五号着陆器上的机械臂展开示意图(来源:神舟传媒)
另外,采集的样品封装到上升器后,上升器要从着陆器上起飞,这将是中国空间飞行器第一次在地外天体起飞,难度很大。
这是因为,上升器起飞时喷射的火焰会碰到着陆器,从而可能产生干扰上升器的力。另外,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也无法像地球发射塔架那样配置火箭导流槽,所以要克服月面起飞轨道设计、月面起飞测控和发动机羽流导流等困难。
嫦娥五号上升器带着样品离开着陆器示意图(来源:神舟传媒)
还有,携带月球样品的上升器起飞后,要在38万公里远的月球轨道与轨返组合体进行无人交会对接,把采集的样品转移到返回器中,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中国在地球轨道上有着比较成熟的航天器交会对接经验,多次采用“小追大”的模式,即小质量飞船追大质量“天宫”。但在月球轨道上进行交会对接要“大追小”,即有较多燃料的大质量轨返组合体追小质量上升器,而且距离地球几十万公里,稍微控制不好就会偏离到太空中,或撞开返回器,因此对交会对接精度要求更高。对接全步骤要在21秒内完成,1秒捕获、10秒校正、10秒锁紧。
嫦娥五号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采用停靠抓捕式交会对接方式,为此,中国研制了一种被称为抱爪式的空间轻小型弱撞击对接机构,它具有重量轻、捕获可靠、结构简单、对接精度高等优点,通过增加连杆棘爪式转移机构,实现了对接与自动转移功能的一体化,这些设计理念都是世界首创。
它与载人航天对接机构不同,从“太空之吻”变成“月轨相拥”。
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示意图(来源:航天八院)
(四)11千米/秒,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为何最难?
嫦娥五号的返回器在再入地球大气层时,与返回式卫星、宇宙飞船的返回舱以大约7.9千米/秒的第一宇宙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不同,它是以11千米/秒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这就带来很大的技术挑战。
再入速度提高一倍,再入热量将提高8~9倍,返回器很容易被烧毁。所以,返回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的技术十分复杂,无法通过地面模拟得到充分验证,是嫦娥五号月面采样、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再入返回四大关键技术中最难的一项,风险很大。
为了降低工程风险,确保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的精确完成,中国在2014年10月24日先发射了一个号称“小飞哥”的嫦娥五号T1空间飞行器,以掌握返回器超高速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
嫦娥五号T1成功在着陆区预定区域着陆后工作人员对返回器进行现场检测
嫦娥五号T1升空后先飞抵月球附近,然后自动返回地球,最终其返回器于同年11月1日采用半弹道跳跃式以11千米/秒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在内蒙古预定区域顺利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器第一次在绕月飞行后再入返回地球,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第三个成功回收绕月航天器的国家,表明中国已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超高速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
嫦娥五号T1的返回器与服务舱分离后采用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示意图
所谓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大气层是指航天器进入大气层后,依靠升力再次冲出大气层,以减速耗能,然后再次进入大气层。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打水漂”的方式再入大气层,在大气层中“一出一入”。
这样可延长返回器在大气层内飞行的轨迹,消耗掉部分能量,减小着陆速度。考虑到中国内陆着陆场等各方因素,为实现长航程、低过载的返回,所以采用这种方式。
由服务舱(下)和返回器(上)组成的嫦娥五号T1在轨飞行示意图(来源:神舟传媒)
嫦娥五号T1由服务舱和返回器两部分组成,返回器具备返回着陆功能,与嫦娥五号任务中的返回器基本一致。
这次,嫦娥五号升空23天后,返回器也将携带样品以11千米/秒的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这是一次实战考验,返回器再入地球大气层时需要一个安全、稳妥的返回路线,对返回器的气动外形、防热材料以及控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嫦娥五号轨返组合体飞近地球示意图(来源:航天八院)
另外,为了使嫦娥五号返回器返回地球时在中国的可控范围内,需要控制好轨返组合体的姿态,如果开始的出发点控制得不好,着陆点就可能偏离得过远进而无法找到。
嫦娥五号的工程目标之一是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一定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其采样返回任务对未来载人登月选址有一定帮助。另外,嫦娥五号采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方案,这也为中国未来的载人登月奠定了基础,因为这种方案也适合载人登月。
最后,祝愿嫦娥五号能圆满完成任务,携带月球样品的返回器凯旋回家。
美好生活践行者
扫码关注我们
上一篇:央行发布重磅报告!不让市场缺钱 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阅读
- 11-30嫦娥五号,才不是从月球“挖土”回来那
- 11-27央行发布重磅报告!不让市场缺钱 又坚
- 11-27习近平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
- 11-26深圳千万“刚需房”遭争抢:上市公司高
- 11-26习近平致电祝贺拜登当选美国总统
- 11-24银保监会发声:同意包商银行进入破产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