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滚动新闻
0

【谈文论艺 】著名作家梁瑞郴:《妄言书道》

发布时间:2020-03-28 22:13:25 来源:中国访谈网 责任编辑:张国军 阅读量:
梁瑞郴 | 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雾谷》,《秦时水》,《华夏英杰》《欧行散记》等二百多万字作品行世,有作品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国作协书画院副院长,湖南作家书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梁瑞郴

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雾谷》,《秦时水》,《华夏英杰》《欧行散记》等二百多万字作品行世,有作品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国作协书画院副院长,湖南作家书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妄言书道
 

                                                                                                                        文 / 梁瑞郴

  最近几年,渐渐爱上书法,每天总得悬腕握管,写上几幅,在日积月累的功课中,虽然没有顿悟,但常常也获得些许的心得。

  我与书法,缘自于少时的一些喜爱。

  我读小学的时候,毛笔已不是书写的主要工具,铅笔与“自来水笔”已经成为主力,但那时学校教育中,仍每周安排了两节写字课,所谓写字课,即为学生练习毛笔字。我记得描红与临帖,便是从这时开始的。正是因为这每周的二节课,让我产生了“书法”的兴趣。几十年过去了,每每追忆当年的情景,联想今日的行为,自然会感叹小学教育的重要,初始兴趣培养的重要。

  我的小学写字课的老师为语文老师兼任。他上写字课极为有趣,每临一字,他总是从汉字的或象形,或会意,或形声说开去,即让我们对汉字结构有了充分的了解,又不断激发我们的审美意趣。

  兴趣所至,课余,我也喜欢随时写写画画,拿了树枝,在地上“龙飞凤舞”,拿了粉笔在黑板上尽情“挥洒”。多写必有所得,小学五年级时,我的字便在班上“拔萃”了。此后,班里出黑板报,学校出壁报,都有了我的份。直至“文革”,全国各地掀起了在各种墙面上书写毛主席语录的高潮,我的母亲所在的单位居然让我这个初中生,一个暑假期间,在粮库的大墙壁上书写了四十多幅毛主席语录。

  但此后,从我做下乡知青到参加工作数十年中,几乎就很少再拿毛笔,原因是所接触的同事中,书法颇成气候者大有人在,令我颇觉惭愧而不敢弄墨。从此之后,书写对我而然,完全只是一种工具,以快捷书写为要,完全没有书法审美的诉求。

  而,人过五十,不知怎么突然间对书法生出一种喜爱,是一种完全没有功利的喜爱,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喜爱。现在想来,动因还是少时的兴趣和那一点“童子功”吧。

  五十是知天命之年,所谓“人情练达”,所谓“世事洞明”,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的积累,自然对书道的常规有较为深切的理解。但成熟也意味着固执。我私下以为,固执也不是什么太坏的毛病,只要不是偏执,比那些随风摇摆,今是昨非的朝三暮四之徒好些。我的许多关心我的书法的朋友告我,学书总还是要从临帖临碑开始,起步虽拙,虽慢,但后劲大,一旦成熟,则有质的飞跃。对于朋友的好心,我心存感念,但私心却不以为然,我那点固执的性格便表现出来了。

  年轻时候学书,自然可以从临帖临碑。但人到中年,是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宜自身的办法。我之书道,有三:

  其一,书发自然。历览历代名家名帖,名文名碑,无一不是自然天成,发乎自然,因势而生,因律而动。反观匠意弥漫,雕凿修饰的作品,又有那一件可以使之久远,流传于世。故今人学书者,有的故弄玄虚,有的一味变异,有的矫揉造作,有的弄巧成拙。这大抵都是浮躁心态所致。在当下许多的书法大赛中,我就看到不少的所谓“拙书”,明眼人一看就知,这些人的字全没了憨厚,质朴的淳正之味,而是“扮拙装傻”,观之全无审美的意趣,而是令人作呕。细品之,常常会读出一虚情假意出来。因些,我于书道,除了临帖,便是更多地读帖,赏碑,于心中反复惴摩,从字里行间读出神来,所谓“转益多师”,不求形似,而是追求神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自然的法则,该是学书者追求的不二法门。

  其二,书中有我。我之学书,没有很高的目标,一为性情所致,二为养生所需,三为将来老有所为。我观近现代名人书法中,何绍基、毛泽东、鲁迅、周恩来、舒同、启功、费新我、沈鹏等,都无一不自铸风格,独树一帜,他们的字,一眼便知出自何人之手。当然我辈学书,对此只能仰视,不敢攀比,但也不能完全照葫芦画瓢,写来写去,全变成别人。

  所谓书中有我,还不独是指书法中的字形,而是在书法之中,涵养一种自我的神气。以愚之见,书法大师之所谓大师,是酝神于字中,涵气于书内。毛泽东的草书,雄视古今,气吞环宇,磅薄之气不可阻挡;鲁迅先生的书法,沉郁冷峻,刚毅内敛,有独立特行之气。而启功先生的书法,则端庄方正,沉稳妥贴,有优雅儒学之气。总之,这些书法大师,书法中饱含学养,字迹中见性情,这才是上品书法的真谛。

  所谓书中有我,也并非是指出书法中只要有我之特色,便是书法中的上乘。愚以为,书道之中,“我”与“他”即是相互对立,但同时又相辅相生。如果仅仅是有“我”无“他”,便如同荒漠之中孤立的一株树,虽然外醒目,但了无生机,宛如无本之木。如果是有“他”无“我”,则如同大森林中的一丛草,完全淹没在大树之中,故在坚持自已的风格中,仍需转益多师。

  其三,书返传统。书法艺术为中华国粹,作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我们的祖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书法艺术的高峰。从王羲之到何绍基,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书法之海浩瀚且巨浪滔天,而反观当下的书法界,虽被封为“大师”的人不在少数,而且喜欢炒作准备登“大师级”宝座的也不在少数,尤其在当前开口“改革”,闭口“创新”的世风之下,书法界的创新仿佛成了某些书家的法宝。在我认识的朋友中,也有书法基础很好,发展势头不错的,但近些年来,在浮躁心理的驱使下,咬定“创新”不放松。所谓“创新”变成了搞怪。每看这些朋友的作品,总有不伦不类之感。而且书法界的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书法。我以为创新是必须的,任何的物都是如此,没有创新就没了生命力,但我也以为,书法界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复古”的基础上。我以为,中国国粹艺术的高峰的创造,都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都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否则,是无法出现那么多无与伦比的高峰。

  中国笔的书写历史,有上千年的历史,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凡提笔写字,必是毛笔,人人得而用之。在这最广泛的群众性的书写过程中,大师的延生势在必然。

  近现代以来,钢笔、圆珠笔、电脑的出现,毛笔的使用的范围越来窄。学校也已经没有写字课了。毛笔几乎已经成为书法者的独门法器,毛笔的书写已经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作为书写的实用功能几近消失。我以为,任何艺术的发展光大;都是需要深厚的土壤的,当今书法艺术家的土壤何在呢?我以为便是在传统的书法土壤中汲取养料,所谓“复古”,便是这层意思,“返古归真”,是习书者必须操持的武器,以抵御现今浮躁的世风和形形色色的诱惑。

  “复古”还有一层意思,便是学习古人的淡定,习书而成墨池,是何等的坚韧,何等的执着,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古人习书,除了实用的功能之外,便是在书法中寄托精神的追求,所谓修身,所谓养性,所谓审美。在古代大书家中,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权贵折腰,不为名利所诱,比比皆是。试问在今日的书法界,这种淡泊名利,崇尚清正的书家又有几何?所以我主张“复古”,并不是“守旧”,更不是开历史的倒车。

  我之于书法,是入门者,也许还有一只脚在门外,门外谈书,就有些放言无忌。
 

  插图书法作品 作者 | 梁瑞郴              (原创大家文字大家文艺)

  中国访谈网编辑张国军     责任编辑华光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Fangtan.org.cn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访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访谈网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About us 关于我们 权利声明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Fangtan.org.cn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Copyright 中国访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fangtan@fangtan.org.cn

'); })();